大连城山头海滨旅游攻略
自驾路线:
由后盐上沈大高速,得胜收费口下道
沿鹤大高速公路行驶5.2公里,从得胜出口离开稍向右转上匝道
沿匝道行驶1.3公里,左转进入董大线
沿董大线行驶160米,右转
行驶1.8公里,右前方转弯
行驶6.2公里,右转进入大猴线
沿大猴线行驶520米,直行进入大正线
沿大正线行驶1.0公里,左转进入大城线
沿大城线行驶5.6公里,过左侧的山口屯,左转进入孙黑线
沿孙黑线行驶580米,稍向右转进入滨海公路
沿滨海公路行驶2.2公里,调头
继续沿滨海公路行驶50米,稍向右转进入城候线
沿城候线行驶2.2公里,到达终点
特点:沙细水清人少,地偏路弯坡大。
大部分地区被个人承包,无法进入。
大连城山头海滨地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大连市金州新区大李家镇东南沿海。西起正明寺的草坨子,东至城子村的城山头(包括鸳鸯石-蛋坨子),北自扁担山、磨盘山山脊,南至海岸线向海面延伸500m的海域。陆地保护面积为600公顷,包括8个自然屯(正明寺村的老虎沟屯、城子村的上、下靴子礁、老于窝棚、朱家屯、石灰窑、宫家屯、侯家屯),保护区海岸线长15km。海域保护面积约为750公顷(指保护区15公里海岸线向海域延伸500米的海域面积)。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35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为210公顷、缓冲区80公顷、实验区1060公顷。
处于辽东前寒武纪早期古克拉通南端,晚寒武纪地层发育完整,地质构造纪录完全,这里有我国乃至世界上罕见的地层剥面。该区海岸曲折,地质历史表明,系上升海岸。在第四纪以来形成的海岸地貌,随着大陆的抬升,海岸后退,海岸的遗迹便成为陆上的地质名胜。此外,本区沉积岩石类型比较齐全,构造变形复杂,具有许多珍贵的地质现象和古生物化石。在海洋地质的作用下,形成了较之其它地区的海岸更为奇特的造型地貌景观和典型的海蚀地貌。因此,以滨海岩溶地貌为主体,包括晚元古代震旦纪地层及其古生物化石的地质遗迹为本保护区的重要保护对象。主要分布在以核心区5公里海岸线为轴,向南延伸200米的海域,向北延伸20米的陆地,共210公顷的区域内。
保护区内750公顷的海域,有滩涂和礁岛,海水清洁,生境优越,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和鸟类,因此,滨海生物多样性也是保护区的重要保护对象。
1、地质遗迹
(1)滨海岩溶地貌
保护区内上元古界青白口系细河群桥头组石英岩和震旦系五行山群、金县群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各组地层构成了黄海北岸的天然屏障。这套地层在近百万年来,遭受海水经年累月的溶(侵)蚀作用,使其形成世界上罕见的千姿百态、异常壮观的溶(侵)蚀-构造类型岩溶地貌,即集埋藏与裸露两种类型于一体的温带季风海岸型岩溶地貌;在桥头组石英岩分布地段形成独具特色的侵蚀-构造类型地貌。
这些地貌包括:海蚀地貌类的海蚀柱、海蚀穴、海蚀洞、海蚀拱桥和海蚀崖;海积地貌类的海积阶地、沙坝(沙堤)、沙滩、砂砾滩等。
(2)晚元古代震旦纪地层(剖面)
大连城山头海滨地貌自然保护区出露地层为上元古界青白口系细河群桥头组和震旦系五行山群长岭子组,南关岭组,甘井子组及金县群(上亚群)营城子组、十三里台组、马家屯组、(下亚群)崔家屯组、兴民村组、葛屯组。这套地层发育完整、地质构造记录齐全、保存完好,是国内外独具特色的标准地层剖面。
(3)晚元古代震旦纪古生物类群化石
保护区除已发现的叠层石赋存层位外,还发现了大量的古生物类(辽南生物群),如类水母、蠕虫、宏观藻类化石。加强该区地质遗迹保护,提高研究程度,将更加丰富辽南生物群,为建立世界级震旦纪生物模式剖面奠定基础。
2、滨海生物
(1)鸟类
保护区东部距陆地约2海里的核心区蛋坨子岛是我国东部鸟类迁徙必经之路。据跟踪考察,保护区共有84种鸟类。在这些鸟类中,除部分山地森林鸟类群和农田居民点鸟类群外,绝大部分海滨水域鸟类群和低山灌木林丛鸟类群都在蛋坨子岛栖息和繁衍,岛上年均繁殖鸟5万~10万只。在这浩繁的鸟类群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种、二级保护鸟类12种。无论在鸟的密度上,还是多种类群上,都是东北地区罕见的。
(2)滨海珍稀动物
保护区拥有750公顷的海域。海域中海洋生物种类多、数量大,是大连地区重要的近海生产产地之一,有海藻26种、鱼类37种、无脊椎动物67种,其中刺参和皱纹盘鲍属海珍品,已列入本保护区的重要保护对象。
(3)珍稀植物
保护区的陆地天然植物属于中国华北植物区系。目前,在保护区内海滨的某些地段仍然残存着自然生长的玫瑰种群和国家二级保护物种野大豆,实属可贵。保护区亦将野大豆和野生玫瑰列入保护对象。